現時無論是出於象徵性的行動還是政府政策,世界各地都重起對「文化遺產」涉及的範疇為何進行討論,不論是在印度、緬甸、美利堅邦聯,或種族隔離的南非,都共同關心著何以歸還被殖民者掠奪的工藝品、對歷史符號不同程度和方式的移除與重新命名,以及誰擁有話語權等;與此同時,中國的民族主義復甦亦開始將一種帝國傳承的敘述置入其二十一世紀形象的核心。隨著這些討論與進程愈趨明顯地介入政治討論,歷史似乎成為左翼與右翼的核心戰場。此次Para Site國際研討會循序上述背景並嘗試進一步提問:「藝術將如何重審我們的集體神話? 」
研討會首日,藝術史學家及策展人 —達羅的一件著名歷史文物,該文物在父權主導的考古學界中以「跳舞的女孩」作為命名,然而對 而言,此文物代表了充滿力量的女性士兵形象,他並藉此進一步分析印度次大陸中不同形式的性別建構。與之呼應的是研討會第二日策展人彭綺雲的演講,其中,她將展述香港流行文化在二次大戰到回歸期間,大眾媒體及消費品中的性別模糊性。研討會首日的第二位講者為藝術家及作家 ,他則透過一個社群的基礎活動事件、文字等深奧或想像的版本來探索藝術及(或)思想如何得以重設集體神話起源。策展人及作家 則聚焦荷蘭殖民版圖下所進行的暴力正名的自然法概念。而首日的最後一名講者 將就印尼不同階段的殖民歷史延伸闡述,由日治時期至獨立建國進程中的殖民內化,直至現時國家的疆界控制與遍及印尼群島的權力中心化。
將重新詮釋出土於印度城市摩亨卓翌日,策展人及研究者 和策展人 將各自圍繞當前殖民地的文物歸還的議題,及此對機構藏品和公眾政策的引申意義。
將介紹位於巴拉圭首都亞松森的巴羅博物館,以及這一獨特機構如何透過展覽呈現促使原住民文物與殖民時期的宗教聖像、民俗用品及當代藝術創作產生對話。 以多語言翻譯的概念分析瓜地馬拉等地的當代原住民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呈現和詮釋傳統。歷史學家和策展人 批判性地討論現今原住民文化的「回歸」和在菲律賓以此為主題的藝術創作上的侷限。策展人 以近期法國乃至歐洲的移民為例來審視機構的社會責任。藝術史學家研討會第三日開場的藝術家 策展人及研究者 將從Shiraz藝術節的檔案出發,此一藝術節由當時的伊朗皇后發起,在伊朗波斯波利斯古城舉行,為當時重要的國際主義先鋒表演藝術節, 將探討此藝術節背後代表的混合複雜的意識型態。策展人 將重訪數個作為不同社會機體奠基神話的暴力騷亂。電影導演及藝術家 將聲音視為記錄創傷的隱形媒介,從而反思在建築之內發生的操控、監視和酷刑。建築師陸小璇及導演王博目前為一部即將推出的電影進行合作,研究圍繞俄羅斯、中國和北韓之間的河流邊界,探討此處的「水」對某些人的實用意義及對其他人的文化意義上的不同。
將探討貫穿他創作核心,即菲律賓馬可斯政權的大民族現代性計劃,及其對菲律賓當下的文化與政治的影響。講者:菲律賓/英國)、 (黎巴嫩)、 (印尼/荷蘭)、 (印度)、 (法國)、 (巴拉圭)、 (法國)、 (印度/斯里蘭卡/德國)、 (香港)、 (伊朗/英國)、 (喀麥隆/德國)、 (菲律賓)、 (香港)、 (瓜地馬拉)、 (黎巴嫩/香港)、 (中國/美國)、以及 (澳大利亞/荷蘭),討論由 (土耳其/香港) 與(香港)主持。
(研討會由康喆明與Inti Guerrero 共同策劃。
此次研討會將在大館舉辦;大館為香港全新的古蹟及藝術博物館,由英國殖民時期的警察局、法院及監獄改造而成。
–
本項目由頂級合作夥伴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慷慨贊助
Para Site 藝術空間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術發展配對資助試驗計劃」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