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次計劃以出版刊物,表演藝術及展覽反映本土的生活日常。
香港人定必經歷過颱風——電視及電台每十分鐘播出的《颱風最新消息》、在海旁觀看浪花、公開試因8號颱風信號而被無奈推延、趕到超級市場購買糧食、整天在家中打麻雀⋯⋯
計劃啟發自本土的颱風經驗。1996年在藝穗會呈現了一群由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系學生的展覽,一個圍繞尋找個人/集體記憶與身份認同的裝置藝術。他們為Para/Site 藝術空間重現該計劃。
計畫分為3部分:出版刊物、展覽、表演。出版刊物是由學生們在香港的生活作為主題的散文編輯而成。而展覽將學生分為3組製作,一組以每天所見的商品文化作主題,一組探討普通家庭的限制與有限的選擇,而最後一組著眼於社會中多樣的自主選擇,裝置作品重構了本地電視遊戲節目。展覽開幕亦有樂隊現場表演。
曾德平,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及此計劃策劃人。希望利用這計劃令學生有機會暫別學業表現自己。亦希望學生能以藝術手法表現出自己的觀點想發,從而反映及記錄當下的時代。
繼1996年於藝穗會的《颱風經驗:本土生活的展示》展覽後,曾德平與學生原班人馬再次上陣,以藝術手法回味「颱風」這種香港本土特有的生活經驗,混雜著各自的童年回憶,對鋪天蓋地的商品文化進行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