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流地

時間
Aug 14, 2021 – Nov 14, 2021
地點
Para Site藝術空間
香港鰂魚涌英皇道677號
榮華工業大廈22樓
開幕酒會
8月13日星期五,晚上7至9時
Para Site藝術空間

陳麗同、崔潔、未來主人(馬汀瀅、康康)、何鋭安、Travis Jeppesen、Jessika Khazrik for The Society of False Witnesses、劉慧德、李繼忠、Riar Rizaldi、土地關係中心、童義欣、王凝慧、張哲熙、鄭波、Zheng Mahler

策展人:李佳桓、馮駿原

點擊此處瀏覽虛擬展覽。

 

「溢流地」是關於未來公地的一次提案,它尚在半空之中,但終將沉入水底。

在大島渚的《青春殘酷物語》(1960)中,混凝土防波堤包裹的海岸線成為了戰後日本都市空間與神秘莫測、亙古不變的海洋之間的分界線。站在這斷裂帶之上,主人翁們有時陷入沉思,有時低低地絮語。與電影中「戀人反抗世界」的故事線平行展開的是大規模人工構造與腐蝕性的自然元素力量之間的鬥爭。數十年後的今天,我們置身於一個「地球化」工程日漸泛濫的時代:從檳城、上海到澳門、新加坡,亞洲的濱海城市爭相將自然水體轉化為堅實的地表,使資本可以在其之上流動、運轉。香港同樣有着漫長的填海造陸的歷史,最早的大規模填海項目可追溯至19世紀中葉。通過將砂石填入開放水域,城市得以將水體交換為平坦、抽象的「白板」,這一空間成為了技術官僚制癲狂的舞台。這一「黑暗普羅米修斯主義」的最新例證便是「明日大嶼願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2018年提出的大規模基建項目。這一項目宣稱能「為香港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穩固基礎」,通過填海造陸獲得1,700公頃土地,耗資6,240億港元,在2030年之前將大嶼轉變為香港第三大經濟中心——然而那之後再過幾十年,亞洲所有的國際大都會將因氣候災難而長眠於海底。

在水與土的賦格曲、固化與溶解的辯證法之間,「溢流地」試圖以一系列委任作品和藝術家近作直面一個仍未定型的計劃。島嶼這一意象是貫穿整個展覽的母題——島嶼,作為生態學單位和棲居之地,既封閉又開放,既是閾限空間又自給自足,在固態、液態、靈性之間不斷變幻。一些作品將通過介入對自然無情榨取的場所和受高度管制的能量流動過程,以拆穿高度完善的發展主義思維背後的災難性;另一些作品則轉向原初海洋神話及建構生態上的親緣關係,以尋找現代性癥結的解藥。一些作品挪用組成我們城市基礎設施的物料,以發明新的聚合形式,重新想像公地的形態;還有一些作品探索城市之外的非人類主體——即大嶼山土生的動植物種群——的聲音。通過融入一系列從生命到非生命的龐雜視角,這些藝術家深入各自屬地的複雜歷史,建構屬於自身的敘事和想象,以抵抗技術官僚制的霸權,開啓觀看與感知生態之網的新可能。展覽還將帶來一組豐富的公共項目,由各領域的藝術家、學者和實踐者參與,將觀眾帶到鰂魚涌的展覽空間之外,探索城市的角落。

「溢流地」於2020年度新晉策展人公開徵件中獲選,該項目到今年已是第六屆。「溢流地」由Para Site藝術空間與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聯合呈獻,展覽中部分作品由Para Site藝術空間與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共同委任製作。展覽將於2022年春季巡回至位於北戴河的UCCA沙丘美術館,將為本展覽的新呈現。

「溢流地」獲Goldman Sachs Gives資助。

「溢流地」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計劃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展覽現場

展覽畫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