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項計劃乃在提供一多元平台,透過一系列的公共項目,包括與長期關注外籍傭工的民間文化組織合作、委任藝術家針對外傭社群的相關議題進行研究、開設專屬設計的藝術培訓計劃。
外籍傭工佔香港總人口的4%,絕大多數為女性,是本港最龐大的少數族群。外傭社群於1970年代始進入香港,第一批主要來自菲律賓。這段時期,菲律賓政府在馬可斯執政下出現嚴重經濟萎縮,於是開始輸出勞工以舒緩不斷上升的失業率,並透過海外勞工的匯款賺取外匯。同時期,香港經濟起飛,開始了雙薪夫妻的趨勢,增加對家庭傭工的需求。1990年代以降,越來越多來自印尼的家庭助理,移轉了以往由菲律賓為大的社群,改為擁有48%的菲傭、49.4%的印尼傭工、1.3%的泰國傭工及其他少數亞洲國家外傭的組成比例。這段過程反映了香港外傭市場的轉型,以及亞洲其他國家嘗試仿傚菲律賓發展政策的模式。
外籍傭工是香港日益茁壯的底層人口中最顯注的一群,他們在法律上所遭遇的問題一直不斷引起爭議,反映了香港公民權的定位正不斷改變,也因而促成了香港民間文化組織的發展;它們長期關懷外傭,爭取權益、推動教育和文化發展、建立網絡並促進社群間的團結。
外籍傭工由於居住在僱主家中,冗長的工時,促成了每星期日(他們每週唯一的假期)在香港商業中心區聚集的傳統。在這仿如大型野餐的集會中,發展出許多不同社群組織舉辦的文化活動,使得香港金融中心的公共空間產生了與原意截然不同的使用方式。
Para Site藝術空間深信藝術的力量在於重新塑造不同族群和階層間的意義。2015年年初,Para Site開始與香港多個外傭團體合作發展計劃,以接觸更廣泛的社群,提供培訓活動;培訓活動包括提供展覽賞析給對藝術教育工作有興趣的外傭,並訓練成為展覽導賞員。
2015年6月,在Para Site舉行了一系列由WECARE主辦的攝影工作坊。WECARE是香港本地促進社會共融的學生服務團體,主要服務家傭和少數族群。接續攝影工作坊,Para Site在7月5日舉行了一個由 International Domestic Workers Federation(IDWFED)和 The Rights Exposure Project 合辦的大型聚會, 參加者來自不同外傭團體的二十多名代表、以及藝術家、記者和社工,此次聚會為這些民間組織的首次大型集合,會中大家彼此互相共享資源、建立數據庫,希望推動日後更多活動的發展。
Para Site同時也與4位藝術家/團體展開對話,邀請他們參加Para Site國際藝術駐留計劃(International Art Residency Programme),協助藝術家原有對外傭議題的研究,進行更深入的調查。這些藝術家/團體包括KUNCI Cultural Studies Centre (印尼)、
(印尼)、 (菲律賓) 及 (台灣)。KUNCI的研究從2015年2月開始,8月發表名為「A Room of Their Own」的讀書計劃;此計劃為6階段的讀書會,以討論性別人口外移的文學作品為主。活動將於三個地點舉行:維多利亞公園(香港印傭聚集的主要地點)、外傭中心以及私人家庭。讀書會將通過閱讀和散文撰寫,聚焦外傭的日常生活。這幾個不同的地點反映了外傭如何通過知識生產來建構與空間的關係。「A Room of Their Own」 將閱讀
等印尼作者著作的原文和翻譯本。計劃的全部內容將印製成冊、發送。藝術團體
結束3月的駐留後,將發表 「Bun Mui Media Production計劃」,探討香港主流媒體對外傭的主觀意識及文化成見。藝術家將與外傭共同合作舉辦一個公共的媒體宣傳活動,包括設立網上平台和錄像作品製作。為 Para Site目前駐留計劃的藝術家。 為 Para Site 2014年展覽參展藝術家之一,此次再度受邀回港,以當時展出的作品《Macho Dancer》為發想,進行後續研究。 將針對服務產業中的移工現象及行為表演進行研究,特別是雇用許多菲律賓舞者為表演者的遊樂場。 於2015年年底推出此次駐留研究的完整發表。
饒加恩過去的作品《Thaïndophiliviet》(2011 – 至今 ) 和 《REM Sleep》 (2011),皆在探討台灣外籍勞工的語言翻譯、邊界和身份問題。此次他的駐留將持續透過語言和夢境來回應他對香港外傭的生活型態的觀察。
駐留的第一階段由香港 Spring Workshop 慷慨贊助。
此計劃由 Foundation for Arts Initiatives (FfAI) 贊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