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取 活動

構寫潛流:開放日

日期
7 月 20, 2025
時間
2:00 PM – 6:00 PM

地點

10B, Wing Wah Industrial Building
Quarry Bay, Hong Kong

寫作如何將人匯聚為不同的公眾?在疲憊、限制或慾望的壓力下,它會以怎樣的形式呈現?類機構在塑造哪些內容值得被記憶或流通時,扮演的是甚麼角色?

「構寫潛流:開放日」邀請觀眾參與一場午後的對話與展演,呈現藝術人才工作坊頭八天(7月12日至19日)的集體探索。是次開放日將匯聚來自香港、中國內地,以及東亞、東南亞與南亞等地的十五位參與者與多位導師,現場交流、反思與延伸整週的討論。

下午2時
誰需要編輯?

「專業」與「業餘」編輯之間是否存在分野?在一個輕視文字的經濟體系中,藝術寫作者(或藝評家?)如何維持生計?聶小依將在對談中分享她在《歧路批評》、《藝術世界 ArtReview》及《藝術界 LEAP》的雙語編輯經驗,從而探討編輯作為一種在地的集體實踐,如何受友情、審查、金錢、翻譯與日常維繫共同塑造。

下午3:30
口語歌單

Clara Balaguer的講座歌譜展演擷取流行翻唱、冷門歌詞、即興筆記、理論、曖昧生成的文字影像、一首卡拉OK勵志歌曲,對白話深情致意。

下午5時
超出版:筆名與階級規避

Ahmad Makia將深入分享多個實例,探討意識形態主體化(ideological subjectification)與身分確認(interpellation)如何促成複數作者的形態及抵抗現狀的空間。透過分析夢境敘事、性別身分轉換、筆名使用與文學偽裝,講者將進一步闡述「超出版」(hyperpublishing)作為一種方法,如何涵蓋身心、空間、疆界,以及其所處時代的意識形態與生產限制。

簡介

Clara Balaguer

Clara Balaguer(馬卡蒂市,雙魚座金猴)是一位文化工作者、課程建設者和灰色文獻傳播者。 2010至2018年,她透過「The OCD」——一個客廳駐留計劃和文化單位——與菲律賓的農村、城郊和僑民社區開展文化項目。 2013年,她共同創立了「Hardworking Goodlooking」,一家在帕拉納克市、波特蘭市、拉古納省和紐約運營的家庭手工業出版社。此前,她曾擔任烏得勒支BAK(basis voor actuele kunst)公民實踐計劃策展人;鹿特丹威廉·德·庫寧學院社會實踐計劃負責人;以及阿姆斯特丹桑德伯格學院設計系和「髒藝術」(Dirty Art)課程的教師。她經常以集體或個人名義進行各種文化回流實驗,最新作品是「待定」(To Be Defined)和「Galley Copy Shoppe」。目前,她在鹿特丹Piet Zwart學院教授實驗出版學。

 

Ahmad Makia

Ahmad Makia是一位獨立實踐者、地理學家和書籍製作人。他的研究涵蓋深層時間哲學、圖騰環境實踐、性別身分認同、伊斯蘭歷史、顛覆性圖像與印刷文化、推測與超現實,以及物質哲學。這些研究衍生出的敘事作品、印刷物和藝術創作橫跨實驗性出版、游擊學術和幽靈寫手身分的交叉領域。他營運的「hyperhouse」是一個結合獨立研究、寫作與書籍製作的工作坊。他同時也於沙迦藝術基金會、Kaph Books等機構的工作室工作。他此前曾共同創立出版項目「THE STATE」、「ZIGG」和「Dubailand」。

 

聶小依

聶小依是一位研究員、作家、編輯及策展人,專注於策展研究與中國當代藝術領域。她將策展視為一種「策動」行為——激發思想、醞釀觀念並促進對話。2024至2025年,她獲選為「德英基金會」策展研究員。自2021年起,她共同主編跨國華語出版平台《歧路批評》。2022至2024年間,她擔任《藝術世界 ArtReview》與《藝術界LEAP》的高級編輯。2020年,她獲得「IAAC-英國國際藝術評論新銳寫作獎學金」。其文章發表於《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isual Art Engagement and Participation》、《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中國當代藝術年鑒》、《藝術世界 ArtReview》、《藝術界LEAP》、《第六聲》及《歧路批評》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