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Para Site藝術空間成立二十周年,今年的國際研討會將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工作者齊聚三天,共同探討過去二十年來,形塑香港與全球藝術風貌的種種潮流演進。
三天的研討會將以Para Site過去的展覽及計畫為起始點,分別就1990年代、2000年代,以及2010年代三個十年進行討論,分成三天不同的主題,以深入了解不同階段下的歷史軌跡:《1990年代:回歸時期的身份認同及雙年展時代》(The 1990s: Identity in the times of the handover and the age of the Biennial)、《2000年代:中國的崛起及全球藝術世界》(The 2000s: 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global art world)、《2010年代:藝術展會時代的榮景與危機》(The 2010s: Booms and crises in the age of the art fair)。儘管這樣的劃分稍嫌粗略,但我們仍希望可以藉由香港、中國與世界其他地方的不同觀點,一起來檢視並更加理解這段時程的深刻轉變。
從柏林圍牆的倒塌到紐約世貿的九一一攻擊事件,1990年代在世人眼中或許是個興盛的年代——民主化運動方興未艾,一個屬於地球村的年代似乎就要到來。但是對香港而言,這卻是個不確定的時期,時值回歸中國之際,在地的藝術圈亟欲尋求不同的發聲管道,來表達內在的焦慮。1996年,正是基於如此需求,一群有遠見的香港藝術家成立了 Para Site藝術空間。在研討會的第一天,我們將聚焦香港與全球最普及所見的議題:身份認同及其政治,並以這十年的演變作為相關論述的縱深。
及至2000年代,關於後殖民的討論已經不再侷限於昔日以歐美強權為中心的觀點。全球化的趨勢造成藝術世界板塊位移,亞洲經濟的成長更加對此現象推波助瀾。除了越來越多的雙年展之外,世界各地也紛紛推出具有指標意義的區域性展覽,並且經常以頗具爭議的心態,企圖將這些區域收編到西方觀點與既有藝術史的敘事框架裡。而香港在上個十年所進行的關於身份認同的探討,也在此時漸漸轉型,試著結合、融入中國大陸逐漸興起的藝術產業,希望能在那繁榮的光景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2010年代則充滿了重重危機,無論是歐洲各國在藝術補助上的窘境,還是對本身整體上的信心問題,同時並穿插藝術界此起彼落的蓬勃發展——香港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雙年展曾是我們用以交涉全球化競態的主要平台,如今似乎退位給了藝術展會;儘管後者自詡為一個新的國際公民空間,但卻模糊了藝術的價值/收益與美學/政治典範之間的界線,做為雙年展的替代品誠然不盡完善。同時,香港與中國大陸兩地藝術圈的關係則隨著大大小小的政治危機日益複雜;但香港也隨著本身藝術圈的拓展而重拾信心,繼而改變了雙方關係的擺渡。
此次獲邀參與研討會的講者包括 Tobias Berger、Roger M. Buergel、鄭慧華、周安曼、康喆明、
、梁志和、盧迎華、Ute Meta Bauer、Joanna Mytkowska、Lucas Ospina、皮力、 Russell Storer、黃小燕、黃志恆、吳天如、翁子健以及 Tirdad Zolghadr。
本國際研討會全程免費對外開放,並於Para Site官網提供同步線上直播及會後影音紀錄 。
2016國際研討會由 Para Site藝術空間主辦,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協辦
特別感謝春天工作室
合作媒體:ArtAsiaPacific
Para Site 藝術空間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躍進資助。
—
活動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