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林、胡介鳴、蔣志、梁志和、李津、李景湖、劉窗、劉鼎、馬六明、錢喂康、王友身、顏磊、尹秀珍、鄭波以、朱加
Para Site藝術空間隆重呈獻暑期大展《世變》,展覽將於6月10日舉行開幕。本次展覽由陳立與武漠共同策劃,是與香港新進策展人合作系列所發表的第二檔展覽。《世變》展出15位藝術家的新舊作品,包括陳秋林、胡介鳴、蔣志、梁志和、李津、李景湖、劉窗、劉鼎、馬六明、錢喂康、王友身、顏磊、尹秀珍、鄭波以及朱加。
《世變》一展聚焦於1989的學生運動後,中國藝術界在1990年代所表現出的集體性焦慮與無措,該時期常常陷入被割裂的歷史敘述之中——將近一個世紀的社會主義隨著蘇聯解體、東歐演變而告一段落,原有的(政治、經濟、日常生活)經驗在逐漸失效,在80年代快速完成現代主義進程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從而不得不開始尋找、或製造新的經驗。在此過程中,外部的全球化與內部的關於「現代-後現代」之轉變的討論成為左右藝術生產、流通與制度化的張力。 而隨著「策展/策展人」概念的傳入與譯介,1990年代的中國當代藝術情境相比此前更增加了一重意義空間。
1989年的《中國現代藝術展》在喧囂中落幕,社會運動則以悲劇告終,對於依然留守在國內的當代藝術家們來說,實現自身價值的最佳選項落在了「國際化」與「市場化」兩條路線上。但在路線選擇上並非全無交集,在相對較為完善的國際展覽機制與學術評價體制中,「國際化」同時意味著市場的認可,「名利場邏輯」及伴隨而生的欲望無孔不入地影響著中國當代藝術家的認知、選擇與實踐方式。而另有一群藝術家針對市場化/消費主義的議題進行實驗,以地下狀態中實施非官方的「自我組織」展覽,以求建立對中國當代藝術之身份和歷史意義的本地視角;又或遠離主流,轉向日常生活去追溯個體生命與記憶的鄉愁。
《世變》一展試圖對這些伏脈於80年代、濫觴於90年代,其餘緒綿延至今的欲望做出簡要梳理。欲望之本質在此並不局限於生理性衝動,它同時指涉了覺醒中的個體意志,以及伴隨而來的對於「本真存在」的探尋。它與此前集體主義在中國的統治性地位針鋒相對,並在這個意義上,成為一些中國藝術家新的精神/物質要求以及媒介/方法論轉變的根本性動力。
展覽中的多數作品創作於1990年代,以多個面向呈現身處快速變革之中的中國藝術家的個體實踐。展覽並無意於依附主流化的中國當代藝術史建構方式(其敘事主要圍繞著「政治波普」與「玩世現實主義」藝術展開),而期待映射1990年代藝術創作的複雜、曖昧情態之一斑:它一方面是藝術家進行社會參與的掩護、妥協式抗爭;同時,它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對市場及國際舞臺的某種自我想像。
展覽亦嘗試提供給觀者一種具連續性的歷史觀,包括了持續關注社會變革相關議題的青年藝術家,請他們在時隔近三十年後的今天去重新回望歷史,並回應當下。他們的作品反映了當前中國的社會癥結如何隱藏在八、九十年代交錯時的「世變」中,當時的藝術實踐又是如何改變了此後的藝術語言與發展情狀。九十年代不是一個單純割裂的時空,它伴隨著八十年代的激盪與傷痛延續至今,同時又醞釀著新的歷史因果關係,循環往復,永不停息。
Para Site藝術空間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躍進資助。
–
活動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