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凱婷
朱凱婷在她的實踐中探索親密關係和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特別是感官元素和空間之間的相互作用,以放大個體之間的情感聯繫。她的作品透過表演、雕塑、多感官裝置和公共干預等媒介思考人類的本質。
她的作品曾在1a Space(香港)展出; Negative Space(香港); 及大館當代美術館(香港)。 她在 PHD Group 的首次個展「you, trickling」曾在《紐約時報》、《Artforum》、《ArtReview Asia》、《Frieze》、《Ocula》等刊物上發表專題報導。
她是聲音掏腰包2020-21年度藝術家支持計劃的獲得者;2023年參與倫敦Delfina Foundation的「Performance as Process」駐留計劃。
Florence Lam
Florence Lam是藝術工作者、策展人、教育者,以行為藝術為主要媒介。在香港長大,於2014年在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學院獲得純藝學士學位,2017年在冰島藝術學院取得純藝碩士學位。2021年成立香港現場藝術平台Per.Platform。曾於歐洲及亞洲等地展覽及展演,包括香港M+(2023)、(意大利Livorno IMPORT/EXPORT (2023)、德國法蘭克福 Black Market International – Exploring 2021(2021)、烏克蘭利沃夫ZABIH行為藝術節(2019)、冰島雷克雅維克藝術節(2018)、波蘭盧布林行為藝術平台(2017) 、歐洲宣言展Manifesta(2016)等。2018-2019年為Marina Abramović擔任重演者及工作坊帶領者。
嚴穎嘉
嚴穎嘉(1984年生於香港)是藝術家和教育者,獲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曾到瑞士蘇黎世藝術大學研究院深造。 她也是精神健康工作者,為註冊催眠治療師、完形治療輔導員、靜觀和表達藝術導師。
嚴氏主要從事行為、攝影、錄像、混合媒介裝置、參與式藝術、公共和社群藝術,以及電影和劇場。她關注人的處境,包括社會、文化、身份、身體、性別與酷兒議題,及各種少數邊緣群體的精神面貌。自2006年,其作品曾展出於亞洲、歐洲及美洲超過三十個城市,近二百項展覽、藝術節及駐留。 她榮獲香港及國際獎項,包括歐洲卡薩中心「公共空間行為藝術獎」(2018)、香港「人權藝術獎」入圍(2021)、香港「人性的色彩藝術獎」入圍(2022及2023)等,曾於西九文化區策展「行為藝術馬拉松」(2014)。
嚴氏受邀於超過一百間海外及本地大學、學校、藝術文化、社會服務及醫療機構,亦在社區和多元社群藝術項目中擔任顧問、講師、工作坊導師、講座及研討會講者、專業培訓導師等。 她歷年致力並開拓身體和行為藝術教育,以及跨學科應用和研究,範疇包括:跨媒界藝術、創意和設計教育、文化和性別研究、通識教育、生命教育、靜觀、表達藝術治療、心理學與治療、身心健康與療癒、哲學及靈性等。
嚴氏的藝術作品和實踐屢被媒體專題報導、撰入藝術文獻及被選為學術研究與教學材料。
Bunny Cadag
Bunny Cadag的創作融匯工藝與演藝,穿梭劇場、影像與裝置之間的張力及轉化,亦以聲線作為創意抗爭以及詩意再生的媒介。她的藝術根植於原住民的性別多元與當代的性別平權,以跨性別的感知療癒、歌唱,藉此在民俗與傳統中作解殖實踐。Cadag常作參與式社區創作,突顯邊緣群體的聲音,以同理心遊刃於異化的型態與空間之中。2021年,Cadag為Para Site藝術空間「NoExit無償藝術勞動資助計劃」的獲獎者之一,其作品《Munimuni》曾於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2022年展覽「神話製造者——光.合作用 III」展出。她2023年於新加坡Dance Nucleus獲得當代演藝批判實踐證書。她現居菲律賓八打雁省Nasugbu市。
郭芷凝
郭芷凝是香港策展人,現任Para Site助理策展人,策劃項目包括展覽「棲與渡」(2024至2025年)和「陳庭:蘊物生苔」(2024年),以及一系列為「楊沛鏗:微息」(2024年) 和「笹本晃:測深線」(2024年)而設的詮釋活動。她曾任香港視覺文化博物館M+的助理策展人,聯合統籌該館首部藏品專著《M+館藏選粹》(2022年),並參與策劃購藏、節目、展覽及創館展示。她畢業於薩塞克斯大學,雙主修藝術史及電影研究,並以優等成績取得阿姆斯特丹大學比較文化分析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