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得永生計劃》展覽以 2012年BREAD Studio的一個香港離岸骨灰龕建築計劃為出發點。這個計劃旨在舒緩對本港土地短缺及人口老化日趨急切的情勢,以及這些議題對本地「往生經濟」(economy of the afterlife)的影響。考慮到香港人對死亡的避諱,BREAD Studio 構想出一個能容納37萬個骨灰龕的浮動平台,所有龕位坐位一致,皆為價錢相宜的風水吉地。龕場平日會留在香港離岸海域,需要時才會回航,停泊在岸邊。
透過新近委約及現有建築計劃書、文字與香港和國際藝術家的錄像和裝置作品,展覽探索土地短缺的概念、在生者與往生者的公共和私人空間,以及「悼念地景」(Memory Landscapes)的形成過程。所謂「悼念地景」,從本地喪葬禮儀傳統如盂蘭盆節及香港墳場墓葬歷史可見一斑。香港墓葬歷史可追溯至1850年首個非法華人墳地(位於Para Site現址普仁街,舊稱墳墓街),以至香港在相關方面舉足輕重的角色,例如由十九世紀末開始,透過東華義莊等機構團體,幫助在外身故的中國僑民,將其靈柩、骨殖或骨灰運返原籍安葬。
《浮得永生計劃》展覽將連同一系列公眾活動舉行,包括兩場電影放映及一場聲音展演。電影放映由策展人及劉秀儀聯合策劃,分別於10月5日及10月19日Para Site舉行,探索回憶的形成與空間,以及香港電影文化中幽靈和超自然事物的表現手法。聲音展演《Terrestrial Excursions》為王虹凱的作品,9月15日下午3:00 於Spring Workshop演出。
聲音展演《Terrestrial Excursions》使用對話為機制,探索回憶的過程和技術。王虹凱由台北開始,將自己跟台灣作曲人張永智有關清明節的交流討論錄音。根據這段討論的錄音文稿,演員及協作者許敖山、楊嘉輝及林妙玲應邀將對話重新演繹。他們的演繹構成一種干預,也是一種面向觀眾的揭示,揭示如何運用受環境和語境所塑造的語言將回憶展開。
《浮得永生計劃》由林沁怡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