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彥、王良吟
Para Site藝術空間與新加坡電力站藝術中心合辦之雙邊交流對話的第二部份。第一部份的《(赤)條條都會》已於2005年4月份於新加坡進行。Para Site藝術空間與新加坡藝術中心不謀而合地,一直致力於其所屬地區內,表揚與建立於藝術製作裡的過程與關係,而不只在乎展示藝術成品。籍著籌辦此計劃,除了讓兩機構獲得以展覽交流為本的友好合作關係外,也引進一連串的伙伴計劃,從而提倡與推廣所屬兩機構之藝術家,策展人與藝評人間的對話。
關於作品
(一)
烏他馬 – 於歴史裡的千千萬萬個我
– 何子彥的錄像作品
新加坡這個名稱是由梵文 「新加坡拉」(Singapura)意謂「獅子城」衍生而來,相傳在13世紀時,一位蘇門答臘王子尼拉•烏他馬(Sang Nila Utama)在第一次踏入新加坡島時,看到一隻可能是頭獅子的野獸,而為其命名,這個名稱便一直延用至今,更以半魚半獅的魚尾獅 (Merlion)象徵了新加坡從小漁村蛻變而成今日的現代都會。
一世紀之後,一度興旺的「新加普拉」成為兵家互爭的戰場,而淪為損失慘重的受害者,從此沈寂隱沒直至再度被發現於西元1811年,一百名馬來人在其首領的帶領下,在此地落戶。1819年,英國的史丹福‧萊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Raffles) 在新加坡河岸登陸,並將新加坡建設成為殖民統冶下的自由港,而這也成為新加坡官方歴史的第一章。其後的一百一十年間,新加坡蓬勃發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新加坡人決定脫離殖民統冶尋求獨立。
儘管這城獨立繁榮成就威猛如獅子,荒謬的是從來也沒有獅子住過這城內。而為此城取名「獅子城」的烏他馬,更讓歴史學家紛紛質疑是否真有其人,記載他身份與事跡的文字寥寥可数,稱謂也不一而足,也有互相予盾之嫌。在現今的新加坡,人們更將關於這傳說人物的種種忘記得一乾二淨。
《烏他馬 – 於歴史裡的千千萬萬個我》試圖呼召烏他馬的亡靈,結果卻引來了多個集傳說傳奇與歴史性於一身的「烏他馬」– 哪個「我」才是真的「我」?這也是同樣地曾被殖民統冶的香港人,於其身份角色認同的寫照吧。
《烏他馬 – 於歴史裡的千千萬萬個我》在2003年於新加坡電力站藝術中心首度展出。
(二)
我記得…
– 王良吟的錄像作品
一個關乎公共空間的共眾活動。《我記得…》是關於記憶 ——於個人,也於集體。而這記憶也於日常每天的不同個人個體集體與歴史記載方式有所變化——於日記、週記、遊記、史記與大事記,也於身邊的不同記號與標記裡,引起不同的個人記憶與共鳴於集體記憶。
王良吟藉著《我記得…》裡重現新加坡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被日本入侵的故事與影像,反思了關於個人和集體記憶,於個人和社群間的影響與各種相關話題。
《我記得…》首度展出於新加坡實踐劇場(The Necessary Stage)首次舉辦的「新加坡邊緣藝術節」(2005年2月) ,作品於2005年9月新加坡電力站藝術中心,每年一度以回憶作主題的「九月藝術節」(Septfest 2005)作另一階段展出。
展覽由李永財策劃。
是次展覽由 Para Site 藝術空間及新加坡電力站藝術中心主辦,並由「雙邊文化交流計劃」*及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資助。
*「雙邊文化交流計劃」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香港藝術發展局合辦。
—
歡迎到訪Para Site查看更多相關材料。
請按此閱覽完整的文獻列表。如欲查詢、預約到訪、或捐贈文獻材料,請電郵 archive@para-site.art 與我們聯絡。
「文獻庫計劃」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計劃資助。
關於藝術家
何子彥
何子彥2001年畢業於澳洲墨爾本的 Victorian College of the Arts。他的第一個藝術展品《fake》是以宣傳海報製成虛偽的煙包,並藉其為法國著名哲學家雅克‧德裡達於澳洲訪問宣傳。他以不同媒體為基礎的藝術創作具多元化的特性。而返回新加坡後便專注其油畫創作,更獲獎無數,包括2001年NOKIA 亞太藝術獎及2001年大華銀行繪畫比賽。何氏也致力實驗與研討數位影像處理儀器的可能性,如於2001年「NOKIA新加坡藝術」裡展出,名為《The Cave》的房間內裝滿了閉路攝影器材與營幕。而作品《A Possible Line of Flight》(Cinepolitans, 2003)更自殺式地從二十五層高將錄影機拋下,以沿途攝下的影像作展品。何子彥另一探索的媒體是攝影。於2002年創作的《Anyone》要求其攝影主角扮成別人,企圖討論攝影美學裡的真與假。在「Sculpture Square Annual Show 2003」展出的《The Self-Portrait Project》一天復一天地於不同地點,以每天接觸36人的遊戲規則創作個人寫真。而錄像更為何氏最愛採用的創作媒體。
王良吟
王良吟乃全職藝術工作者。她喜以綜合性概念與態度創作,並以新加坡的多種文化背境與節奏快速的社會裡所見的中西價值衝突、傳統與性別角色等為創作概念。她的創作專注於有關於在城市裡溝通與人際關係的議題。畢業於澳洲 Curtin University 的王良吟,常與多種領域與文化背境人士合作,也是「新加坡藝術村」的創辦人之一。王氏活躍於推動當代藝術,除了曾策劃、籌辦、和參與多個於新加坡及國際的展覽,如:澳洲「亞太三年展」、「哈瓦那雙年展」及日本的「福崗三年展」與各大小型研討會,更曾為不同藝術工作坊任導師一職。
相關活動
2005年4月21日至4月30日
新加坡電力站藝術中心
(赤)條條都會
藝術家:李傑、鮑藹倫、黃志恆 、 MAP Office/ 古儒郎 及 林海華
2005年4月22日
晚上7:30 – 10:30
新加坡電力站藝術中心 Guinness Theatre
《(赤)條條都會》研討會:A Matter of Ownership: dialogues on art and cultural spaces of Singapore & Hong Kong
講者: 李民偉、MAP Office/ 古儒郎 及 林海華、黎肖嫻、王潔淳、劉建華
2005年6月4日
下午2:30-4:30
Para/Site 藝術空間
展覽交流會:
「關於擁有權——香港與新加坡兩地文化與藝術空間的對話II」
(英語主講)
嘉賓講者:李永財先生,新加坡電力站藝術中心聯合藝術總監
主持﹕黎肖嫻
其它參與此交流會的講者與藝術家包括:何慶基、劉建華、梁志和、李民偉、鮑靄倫、黃志恆、王潔淳、古儒郎 及 林海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