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
的《一切從此開始》和《 紅色二十年》之後,Para Site藝術空間的第三個研究為本的香港藝術家回顧展,邀來了 。1983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
其後前往美國留學,八十年代末回港回校任教至 今。在秉承六、七十年代對延續中國文化的使命,與處身在國際與本土持續拉鋸的八、九十年代的之間, 的混合媒介創作和理論逐漸自成體系。對物料與文化 意涵的解構、把藝術當作一種知識、和作品表面的概念化處理,對學院內外的年青一輩藝術家影響至深,亦為他嬴得「學院派」的稱呼。在尋求藝術的社會認受性的同時, 又如何平衡藝術作為一種個人滿足之間的兩難?這可會是所有以藝術作為一種職志者的共同處境? 的「經典性」,並不在於他桃李滿門,而他所是代表著的一代人的躊躇與自省。藝術地位與藝術成就失衡,可會是香港獨有的宿命?《物有Q【蹺】K【蹊】》的《
標本集成》部份,除了與觀眾回顧 的二十年來的藝術創作之外,由 策劃的研究部份,更以 作為個案,分析香港專業藝術家的處境。同場放映由 攝制的「工地日誌」錄象紀錄,分別從局內和局外人的視點為這位藝術家作中期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