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條條都會

時間
Apr 21, 2005 – Apr 30, 2005
地點
新加坡
電力站藝術空間

李傑鮑藹倫黃志恆、MAP Office / 古儒郎 + 林海華

 

是甚麼令城市成為大都會? 是將新加坡改造為文藝復興城市嗎? 如何將外國模式融入當地的環境?

此展覽的策展人梁志和說道:「《(赤)條條都會》是我對上次來這裡的直接反應。條紋是城市問題的隱喻和視覺干預。」

受邀藝術家以不同的媒介和模式接近這座城市。MAP Office (古儒郎 & 林海華) 使用了其研究項目Mapping HK」所拍攝的公屋照片。 MAP Office 的攝影作品展現了香港都市的極端真實的超現實感。

黃志恆土產座標系列為在城市漫步提供了另一種視角。黃志恆沿著地圖上劃出橫越道路和大廈的筆直路線。有時她會穿過一棟建築物。有時她繞道繼續。一個反叛和隨波逐流之間的掙扎。一個關於冒險家、陌生人、亂過馬路的人的故事。對話仍在繼續。

鮑藹倫重頭戲是一段五分鐘的錄像,以快拍動畫的剪接手法戲玩「不起」這個字詞《重頭戲》是文本和生活場景的拼貼,是一首結合了機率的視覺詩歌,讓人回憶起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親切的都市情感。

李傑條紋畫戲仿當今藝術中商品的本質。 李氏擁抱都市物質文化,並以此作為藝術的完美背景。這些畫作用於野餐,桌子和毛巾。 這是藝術的銳變。

當大都會變得赤條條,魅力在哪裡?這是關於條紋的,但不完全是,有些是關於香港的,但不完全是,有些是關於新加坡的,但不完全是…」梁氏總結道。

《(赤)條條都會》是香港 Para Site 藝術空間與新加坡電力站藝術空間進行雙邊交流的第一階段。 Para Site 藝術空間及電力站藝術空間一直在各自的本地舞台上優先考慮創作藝術的關係和過程,而非單純展示製成品。 我們對這個項目懷著共同目的,旨在建立兩個機構之間長期的夥伴關係,由電力站藝術空間和 Para Site 藝術空間每年合作一個項目。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希望保持藝術空間之間、與我們合作的許多藝術家、策展人和作家之間的對話。

 

項目由「雙邊文化交流計劃」*和新加坡國家藝術委員會資助。

*「雙邊文化交流計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香港藝術發展局合辦。

 

歡迎到訪Para Site查看更多相關材料。

按此閱覽完整的文獻列表。如欲查詢、預約到訪、或捐贈文獻材料,請電郵 archive@para-site.art 與我們聯絡。

 

「文獻庫計劃」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計劃資助。

 

關於藝術家

MAP Office/古儒郎 + 林海華 

古儒郎 (1966年,卡薩布蘭卡)持有理學士學位 (INSA,里昂)、建築學文憑 (Ecole d’Architecture de Paris Belleville),並正在攻讀城市學博士學位 (Université Paris 8)。 他擔任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

林海華 (1969年,聖埃蒂安) 持有藝術學士學位 (Beaux Arts,聖艾蒂安),建築學文憑 (Ecole d’Architecture de Paris Belleville,巴黎) 和城市學博士學位 (Université Pierre Mendes France,格勒諾布爾)。 她擔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的兼職助理教授。

古儒郎 + 林海華均為法國建築師,在香港定居和任教。 1997年,他們成立了 MAP Office,一個致力於將建築與視覺藝術融為一體的跨學科項目的合作工作室。他們參與多個本地和國際展覽,包括第七屆建築威尼斯雙年展和在鹿特丹舉辦的第一屆國際建築雙年展,他們榮獲「最佳靈感獎」 (The best ‘Inspiration)。 2000年,MAP Office 與 MAP Book Publishers 一起擴展。 古儒郎發表了多篇關於香港和中國城市現象的文章。他們的出版物包括 《mapping HK (2000年),其中詳細介紹了香港正在發生的物理和動態上的變化; 《HK LAB (2002年),一本跨學科的書籍,將香港被視為創新解決方案的先行實驗室; 《HK LAB 2 (2005年),以及探索香港內部空間;以及一本建築學專著《Yung Ho Chang/Atelier Feichang Jianzhu – A Chinese practice (2003年)。他們目前「集約規劃」的研究探討了生產與流通對珠江三角洲環境的影響,以及其「中國製造」的具體情況。

 

黃志恆

黃志恆於1968年生於香港,是 Para Site 藝術空間的創辦人之一。 她是園景建築師,並從事雕塑、裝置及錄像藝術。 她曾獲香港中文大學學士 (藝術)及香港大學園境建築學碩士學位。 她曾到香港上海北京臺北紐約檀香山東京墨爾本威尼斯首爾光州奧斯陸慕尼黑卡斯爾柏林等地展出。 2003年,她作為 Para/Site Collection 的成員,代表香港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她榮獲的獎項包括瑞士 Centre de Reflexion sur l’Image et ses Contextes 的藝術家獎學金(2000年) ; 香港夏利豪藝術基金會「最具潛質藝術家獎」(1994年),香港中文大學翁凌宇藝術創作獎 (1992年)。 她曾參與 PS1 當代藝術中心( (2000年)、紐約布朗士美術館(2000年)、瑞士瓦萊州立藝術學院(ECAV)(2000年) 和挪威戴爾北歐藝文中心 (2002年) 的藝術家駐場計劃。

 

鮑藹倫

鮑藹倫於香港出生,在 1984年首次製作第一部超8格式的錄像作品。 她自學成才,曾任MTV導演攝影錄像藝術家策展人教育家及藝術行政人員。她是媒體藝術家團體——錄映太奇的創辦人及藝術總監,亦是《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及本港多個媒體藝術活動的策展人/委員會成員。 她的作品曾於世界各地展出,包括亞太區當代藝術三年展(1996年)、《 Cities on the Move》(維也納 Vienna Session,1998年)、《Hot Pot: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奧斯陸,2001年)、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 (2001年)、奥地利林茨 O.K.當代藝術中心 (2002年)。

 

李傑

1978年生於香港,2003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他的作品曾入選2001年和2003年香港當代藝術雙年展其他展覽包括漢雅軒親密集記 (2004年)、1a空間繪畫復繪畫 (2003年)、伙炭:火炭工作室開放日 (2003年、2004年)、藝穗會「殊…」: 區凱琳、李傑繪畫展(1999) ,以及在火炭一流畫廠舉行的油畫個展《繪畫家具》 (2001)。

 

關於策展人

梁志和於1968年出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學位,作品曾在香港、紐約、墨爾本、東京、奧斯陸、維也納、漢堡和多倫多展出。 獲得的獎項包括亞洲文化協會文化交流獎助 (1997年)、香港當代藝術雙年展「市政局藝術獎」 (1996年) 和夏利豪藝術基金會「雕塑首獎」(1995年)。 他於2000年在紐約皇后藝術博物館舉辦了個展,並於2001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作為 Para Site 藝術空間的創辦人之一,他還策劃並統籌不同項目,包括 應物象形:香港-墨爾本交流計劃(1999年)、虛——開發好明雕塑、攝影、錄像和行為藝術(2000年)、由本土至境外:藝術家自主空間(2001年) 和 藝術俱樂部(2002年) 等。

相關活動

2005年4月22日
晚上7:30 – 10:30
The Substation Guinness Theatre, Singapore

《(赤)條條都會》研討會:A Matter of Ownership: dialogues on art and cultural spaces of Singapore & Hong Kong

講者: 李民偉、MAP Office/ 古儒郎 林海華、黎肖嫻、王潔淳、劉建華

 

2005年6月2日至7月3日
Para/Site 藝術空間

非空・間——關於新加坡不可能歴史的兩個作品

藝術家:何子彥、王良吟

 

2005年6月4日
下午2:30-4:30
Para/Site 藝術空間

展覽交流會:
「關於擁有權——香港與新加坡兩地文化與藝術空間的對話II
(
英語主講)

嘉賓講者:李永財先生,新加坡電力站藝術中心聯合藝術總監

主持﹕黎肖嫻

其它參與此交流會的講者與藝術家包括: 何慶基、劉建華、梁志和、李民偉、鮑靄倫、黃志恆、王潔淳、古儒郎 林海華等等)

 

展覽場刊 (2005/ex_5/box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