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
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
自1960年代起,邵志飛便是新媒體藝術的先鋒。他引領了數碼媒體科技的創意運用並為其設下了基準,包括虛擬及擴增實境、沈浸式環境形象化、數碼文化遺產,以及互動式敘事。其創新的作品除外,他亦組織過多次媒體藝術展覽,包括巡迴展覽《Future Cinema》(2002至2004年)以及《WYSIWYG》(2019年)。邵氏現任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主席教授,並兼任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客座教授。他曾於香港城市大學任計算機應用及互動媒體中心總監(2016至2021年)及創意媒體學院院長(2009至2016年)。他曾任新南威爾士大學互動電影研究所共同創始總監(2003年)並曾任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創始總監(1991至2002年)。邵氏曾獲多個獎項,包括國際計算機器學會數碼藝術終身成就獎(2020年)以及電子藝術大獎(2015年)。
張哲熙為藝術家兼作者。近期項目圍繞金融小說、異常時間性及災難展開。近期作品《Cycle 25》透過自然災害、欺詐性主權及宇宙經濟,記錄了理論性信仰及物質世界之間的邊界。他與薩默塞特府近期合作推出了一部有關金融占星學的紀錄片。作為處於科技、生態與機構設計交匯點的研究者,他曾獲洛杉磯Berggruen學院、拉姆安拉Sakiya基金會頒發的獎助金。他共同創辦了Foregin Objects設計工作室,並曾於紐約NEW INC孵化並獲得Mozilla創意媒體獎。他曾為多本出版物撰文,並曾於倫敦金匠學院、紐約帕森設計學院教授藝術與設計。其著作包括《Against Reduction: Designing a Human Future with Machines》 (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2021年),《Incomputable Earth》 (Bloomsbury,即將出版)以及《Catastrophe Time!》 (麻省理工學院/Strange Attractor出版社,兼任編輯,即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