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無邪(1936年,國廣東省)現於香港生活及工作。1961至1965年旅美攻讀藝術設計,1986至1996年居於新澤西州。1971年獲洛克斐勒三世基金(John D. Rockefeller III Fund)獎學金,1998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成就獎、2007年香港特區政府銅紫荊星章。歷任香港博物美術館(香港藝術館前身)助理館長、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首席講師。曾參與展覽包括1961年巴西聖保羅雙年展(香港代表)、1998年上海雙年展、1998年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及1999年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海姆博物館《China: 5,000 Years》等。香港藝術館(2006)及澳門政府(2010)均曾為其舉辦回顧展。作品收藏機構包括香港藝術館、上海美術館、北京中國美術館、大英博物館、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芝加哥藝術學院、明尼蘇達州美術館、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學院、克利夫蘭藝術館、三藩市亞洲藝術館(Asian Art Museum)、哈佛大學 Sackler Museum 博物館,柏林 Museum fur Ostasiatische Kunst 博物館,以及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國立畫廊(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林東鵬 (1978 年,香港)現於香港生活及工作。香港中文大藝術系學士,2004年獲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曾獲多個獎學金及獎項,包括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獎學金(2003)、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2009)。作品大多與特定情境或社會議題有關,某些作品體積龐大,帶著人性觸覺。作品曾於世界各地展出,並為私人及公共機構創作委約作品,包括德意志銀行,香港藝術館及香港立法會委約作品。2012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獎。
高美慶,香港公開大學前院長,1972至1998年間歷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教授、藝術學部主任、文物館館長。研究範圍集中於明、清、現代及當代中國書畫,以及其跨文化影響和藝術教育。曾編輯不少書籍,包括《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姚嘉善,香港M+當代亞洲藝術策展人。曾任三藩市 Asian Art Museum 中國藝術策展人,2008年於北京參與建立非牟利藝術空間「箭廠空間」。曾獲傅爾布萊特研究獎助金(Fulbright Research Grants)、首屆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藝術評論獎。其文章見於《Artforum International》、《e-flux Journal》、《Frieze》,亦見於不少論文集及圖錄。曾於三藩市、北京及台北策展,並為2009年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策展小組成員。著作包括《In Production Mode: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CCAA/Timezone 8 Books,2008)。《3 Years: Arrow Factory》(Sternberg Press,2011)編輯成員。
Mark Dean Johnson,舊金山州立大學藝術教授及畫廊總監,著作大多集中於亞裔美籍藝術的不同範疇。參考文選《Asian American Art: A History, 1850-1970》(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主編及作者之一,笛洋美術館展覽《Asian/American/Modern Art: Shifting Currents, 1900-1970》聯合策展人,展覽圖錄的編輯及作者之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8)。舊金山州立大學展覽《Chang Dai-chien in California》(1999)及《The Moment for Ink》(2013)展覽圖錄主編及作者之一。曾為不少展覽圖錄撰文,包括三藩市美國華人歷史博物館展覽《Dong Kingman in San Francisco》(2001)、《Martin Wong’s Utopia》(2004),亦包括中國不少美術館如成都四川博物館(2012)、杭州浙江美術館(2013)。舊金山州立大學 Asian American Art Project 計劃策劃人之一、美國國家文藝基金會California Asian American Art Project 計劃總監,並於以下機構講授相關課題,包括史密林尼學會美國藝術文獻庫(the Archives of American Art)、三藩市 Asian Art Museum、紐約華美人文學會、美國加洲大學 Armand Hammer Museum,以及美國其他學院、大學及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