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取 活動

龔卓軍與孫先勇對談

日期
5 月 25, 2017
時間
7:00 PM – 9:00 PM

Para Site 榮幸推出台灣藝評與策展人龔卓軍,以及《土與石,靈與歌》展覽中《邁向一個現實》研究專案策展人孫先勇的對談。兩人將就傳統宗教藝術如何作為抵抗殖民與殖民現代性的角色進行分享與討論。在近期的一檔研究展覽《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中,龔卓軍與策展團隊基於清代以降民間社會「交陪境」的自我組織智慧,提出「交陪美學」的當代藝術政治經濟學觀點,做為台灣當代性的另類美學詮釋。展覽試圖從新舊媒材所激發的感性經驗層次上,找尋當代藝術與常民信仰文化、傳統民藝之間的美學對話,並嘗試在民俗與藝術之間推動一系列深入基本的詮釋框架、典範參照體系,乃至於理論概念創造的思想推動。 此次獲邀與龔卓軍一同進行對話的孫先勇將分享關於馬來西亞廟宇「華蒂媽」的研究。華蒂媽廟座落於馬拉西亞的巴山市,為麻六甲時期外來移民最早的登陸地,在整個20世紀扮演華人及爪哇社群在跨歷史及跨文化上的重要支柱。

對談將以英語進行。

關於講者

龔卓軍目前任教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他於1998年獲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博士學位。2009年起擔任《藝術觀點》季刊的主編。他曾翻譯多本法國哲學理論專書,包括梅洛龐蒂、巴舍拉、榮格等。他近期策展計劃包括:《我們是否工作過量》(誠品畫廊,台北,2013)、《鬼魂的迴返》(鳳甲美術館,台北,2014)、《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台南,2017)

 

孫先勇目前為馬來西亞大學文化中心視覺藝術系研究員及資深講師。他於悉尼大學完成博士學位,並獲得澳洲Postegraduate的獎學金。他的博士論文探討1950-70年代印尼、新加坡、泰國及菲律賓左傾政治藝術運動與當代公眾間視覺空間文化的關係。他的研究範疇包括藝術、城市歷史、攝影史及歷史編纂學的比較當代性。撰寫許多關於20世紀亞洲藝術發展文章,近期策展包括《Love Me in My Batik: Modern Batik Art from Malaysia and Beyond》。他同時也是Malaysia Design Archive成員之一,一關於19世紀至今視覺藝術典藏的網上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