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生活雜記——第五十三屆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回應展 2/2

時間
Jun 12, 2010 – Aug 1, 2010
地點
香港藝術館大堂
香港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開幕酒會
Jun 12, 2010
下午4:30

白雙全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合辦,Para Site 藝術空間及香港藝術館聯合籌劃的《香港生活雜記——第五十三屆「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回應展 2/2》現正於香港藝術館舉行,讓市名大眾同分享藝術家白雙全的創作。

第五十三屆「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的基礎下,藝術家白雙全把作品重新組合及創作成為是次回應展:《香港生活雜記》,以嶄新的手法展現藝術與生活的微妙關係,並與觀眾分享他對香港生活的雜思。展覽集中呈現藝術家在香港的創作,展現了白雙全對生活細節獨特的觀察力,以及創作方式多變的特點。是次展覽採取與先前截然不同的展示方式,並不直接展出藝術家的「作品」,但白雙全的藝術會以不同的載體,透過報章、書本和獨特的展覽方式呈現,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藝術體驗。正如白雙全說:「藝術品不在美術館」,他所重視的是人和創作方式,不是物件和成品,而實踐藝術意念的過程則是一種靈修,是把藝術融合到身體的過程。基於這個理念,藝術家於展覽期間舉辦多個工作坊,令觀眾能獲得第一身的創作感受。

白雙全的藝術以不同的載體呈現,從報紙到書本到展覽,欣賞者以不同的方式出現,是輕鬆的讀報者、專注的讀書者、或者專門到美術館參觀的藝術愛好者,每一種情況都令人對藝術有不同的體驗。事實上,傳統的美術館展覽從來不是呈現白雙全作品的最佳模式,這次展覽就是以文獻的形式呈現白雙全藝術的面貌,其中包括在20032010年間在《明報》「星期日生活」版上發表的全部作品,這批作品奠定了藝術家輕巧詩意又緊貼生活的風格。值得注意的是《明報》本身開創了種獨特的藝術平台,對於藝術家的創作及發佈以至欣賞者的認識及體會,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方式,其中的可能性至今仍未被完全發現。藝術家親身的講解和介紹,同樣是欣賞他的作品的極佳方式,所以展覽上播放藝術家參加的各種電視節目,提供另一種認識這位藝術家的方法。《香港生活雜記》將藝術館的大堂轉化成個休憩空間,人可以在這兒讀報、看電視、砌積木,隨意地遊戲和休息。同時白雙全會在展覽期間定期舉辦工作坊,引導大家參與及發掘生活的(也是藝術的)好主意。

白雙全的創作,每個意念、每個行為都是一個特定的空間和時間的紀念,通過積累紀念藝術家慢慢「製造」了他完美的世界。白雙全示範了藝術與生活的一致性,他的創作重新強調了自由想像在生活中的龐大力量,只是一般人低估了自己在坐車或者洗澡時忽發的奇想,而藝術家則告訴我們,這些偶然的「妙思」其實就是人能製造的「神蹟」。

是次展覽是白雙全20096月至11月參與在意大利舉行的「第53威尼斯雙年展」的延伸,該展覽以《製造(完美的)世界:海洋、香港、異邦的城市和夢》為題,由策展人 Tobias Berger 連同 Para Site 藝術空間策劃,將一系列富哲學性及引人反思的作品帶到這個國際視覺藝術的舞台,展覽期內共吸引了超過十三萬人次參觀,反應熱烈。當中一件題為《與視覺無關的旅行》的作品更被國際知名的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收藏,成為少數亞太區藝術家的收藏品之一,這消息令本地藝術界深受鼓舞。

另外,為了讓粵港兩地的市民能分享其優秀的創作,促進彼此的文化藝術交流,回應展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的回應展——與視覺無關的旅行》於今年34月假廣東美術館圓滿舉行。

第二部分的《香港生活雜記》由6月12日起至81日於尖沙咀香港藝術館大堂展出,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五早上10:00至下午6:00,星期六上午10:00至晚上8:00(逢星期四休館,公眾假期除外),免費入場。

 

歡迎到訪Para Site查看更多相關材料。

按此閱覽完整的文獻列表。如欲查詢、預約到訪、或捐贈文獻材料,請電郵 archive@para-site.art 與我們聯絡。

 

「文獻庫計劃」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計劃資助。

 

新聞發佈 (香港藝術發展局)

展覽小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