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單車的人」由
策劃。藝術家程展緯分享過一則卡爾維諾的短篇小說,故事描繪了一座人人都是小偷的城市,市民心照不宣,通過每晚盜竊鄰居家財物來維生,各取所需,直到來了一位「誠實的人」;他不願偷,因此導致原先的平衡被打破:有人繼續偷,有人關起大門累積財富還雇傭別人幫他去偷,最終這個城邦開始顯現出貧富差距和階級分化,並且建立了治安系統。
展覽「偷單車的人」關注偷盜與分享之間那條細細的界線。標題借用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傑作《偷自行車的人》(港譯《單車竊賊》),在電影裡,一位工人為了得到廣告招貼的工作,以全家積蓄換得一部單車,但這輛寄託了生活希望的車卻在工作第一天被偷。是次群展致敬這部七十年前的影片,并意圖將其中的詰問延伸至今天的社會,觀察個體處于諸多越來越繁雜和詭譎的體制和系統中的境遇——七十年後是變更好還是更壞了?
如果要在今天找一部凝聚時代精神的單車,我們可能會想到一項曾被寄予厚望然而今已成為逝去景觀和廢墟美學的技術發明:共享單車。將相隔七十年的兩個單車意象重疊,便推演出一個看似錯亂的問題:滿大街的共享單車是否可能為電影中刻畫的倫理困境提供解決方案?展覽由此追問:「共享經濟」與誰共享?在今天,誰是偷單車的人?
單車在兩個語境中都折射出人與技術物的關係,也可以說是一件重要的生產資料。從勞工問題切入,因其是我們每個人參與公共生活的日常形式。展覽及其後續活動和出版物將研究隨著技術發展和經濟轉型而出現的「數碼勞工」及其不穩定(precarious)狀態,同時也關注傳統服務業、家務勞動、藝術勞工與技術之間的關係。不止一位(組)創作者對「作為服務的藝術」這一富有爭議的概念進行實驗,以此試探私領域和想象域的顛覆力。
「偷單車的人」希望捕捉到香港在2019年六月所經歷的動蕩和不安,除了呈現抗爭的記錄外,展覽也開闢朝向未來的行動空間。長期來說,這座城市同時面對全球金融資本主義、中央政治野心、「大灣區」經濟計劃等來自不同方向的制度、系統及基礎設施架構。技術與權力集中化的親密關係已被廣泛認識,但我們可不可能去借用、佔有,甚至重新發明技術?今天應如何重新看待組織、網絡和集體工作?「偷單車的人」既搭建一個分享的平台,也為「小偷」提供溫床,由此啟程同各領域的創作者一起對替代系統的可能性及多樣化的技術未來作出想象。
展覽空間設計:劉洋/ 氹邊建築工作室
展覽「目錄」:展銷場 + 張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