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取 活動

Afterall × Para Site「重置陌像」

日期
8 月 17, 2025

2025年7月21日首播
英文

平台:SpotifyApple

 

作為展覽「重置陌像:夏碧泉的版畫實踐」(2025年)的一部分,Afterall與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合作策劃了一系列與藝術家、策展人和學者的對話。本展覽將夏碧泉的拼貼版畫印版「母版」從功能性工具重新定位為藝術品。我們以夏氏非傳統的版畫實踐為起點,展開從香港延伸至國際場域的全新詮釋與跨世代對話。

本播客由Arianna Mercado製作,Elisa Adami陳穎華Adeena MeyDavid Morris共同剪輯。

第一集(2025年7月21日)
Afterall × Para Site「重置陌像」:嘉賓黃湲婷

在本系列的首集,Afterall編輯Elisa Adami與陳穎華邀請展覽策展人黃湲婷展開對話,探討這些母版的材質如何成為解讀1970年代香港歷史與城市變遷的線索。

第二集(2025年8月17日)
Afterall × Para Site「重置陌像」:嘉賓Grace SambohRuhaeni Intan

本系列的第二集邀請到來自日惹團體Hyphen—Grace SambohRuhaeni Intan。成立於2011年的Hyphen—,是一個將好奇心與共同福祉視為藝術實踐歸旨的研究性組織。他們的工作聚焦來自或位於印尼的藝術實踐,讓歷史遺產與當代議題展開對話,透過展覽、出版物、即興演奏及廣播等形式呈現。在本集節目中,兩位嘉賓將與Afterall研究員兼編輯David Morris進行對談。我們將探討Hyphen—如何透過其工作延伸「重置陌像」中關於歷史實踐的若干提問:我們為何及如何記憶?創意遺產如何被守護、傳承並融入當下?

第三集(2025年9月29日)
Afterall × Para Site「重置陌像」:嘉賓Mike Fok

夏碧泉以收藏各式物品聞名,無論書籍、照片、文件皆可成為其蒐羅對象。「重置陌像」專題的第三集亦是最後一集,由Afterall編輯Adeena Mey主持,透過對收藏者與囤積者心理動機的反思,將對話從夏碧泉延伸至香港其他收藏實踐。本期邀請香港收藏家兼顧問Mike Fok,暢談他對宜興紫砂壺與中國茶文化的畢生熱情。

Mike的旅程始於二十多年前——當他初嘗陳年普洱時,那份滋味瞬間點燃了探索慾望。對佳茗的追尋很快將他引向茶器領域,最終深入以精湛工藝與獨特沏茶特性著稱的宜興紫砂世界。他回憶早年穿梭於香港市集與早期網絡平台的經歷,其後發現大量精品早已在八、九十年代被藏家收入囊中。這促使他遠赴中國內地、日本與泰國,在親手摩挲古董紫砂的過程中積累真知。

對Mike而言,每日使用茶壺——沖洗、撫觸、沏茶——是理解其特質的關鍵,正如透過音樂測試不同音響系統般需親身實踐。這種學習模式恰與夏碧泉透過觸覺自學製作母版的方式異曲同工。對話亦探討年輕飲茶族群的興起、茶文化透過Instagram的傳播,以及全球對茶與茶器日益高漲的興趣。Mike不僅為初學者提供建議、分享收藏軼事,更闡釋紫砂壺如何將歷史、工藝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

簡介

Afterall

研究中心與出版機構Afterall以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學院為基地,透過發行雙年刊及四套叢書系列,以全球與去殖民視角探討當代藝術。我們與來自五大洲的合作夥伴共同深化研究,並透過印刷與線上出版、播客節目、活動及寫作工作坊等形式分享研究成果。我們透過這些實踐,致力培育可持續發展的藝術出版生態與基礎建設。Elisa Adami與陳穎華自2021年起擔任Afterall編輯。

 

黃湲婷

黃湲婷2025年獲香港大學藝術史博士學位,集中研究二戰後香港興起的現代性。 2012年至2020年間任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員,其時主要研究香港藝術史,並透過展覽和期刊探索交流與傳播史的多元面貌。2021 年於大館當代美術館策劃《咫尺之內,開始之前:隨意門及其他足跡》,2020 年為橫濱三年展策展團隊一員,2016 年任第 11 屆光州雙年展助理策展人。文章見於《Ambitious Alignments: New Histories of Southeast Asian Art, 1945–1990 》(2018)、期刊《Southeast of Now》(2019)等。2022年起,她和藝術家何兆南及郭浩忠合作營運自立空間新公園。黃湲婷的博士論文深入研究夏碧泉的生平與作品,以及他與二十世紀中葉於香港出現的文化現代性、藝術現代主義的關係。在回到港大攻讀博士學位前,黃湲婷為亞洲藝術文獻庫的主要研究員,參與夏碧泉的文獻資料整理及數碼化工作。

 

夏碧泉

夏碧泉(生於1925年,卒於2009年)是香港藝術家,擅於創作版畫、雕塑和拼貼書本,同時是多產的攝影師。他的版畫和雕塑作品曾公開展覽, 但大部分的相片和所有的拼貼書本均為私人創作。夏氏1925年生於廣東,1958年經澳門移居香港。1960年代關閉家族經營的紙廠後,成為藝術家,並透過拍攝展覽與其他活動積極參與香港藝術圈。夏氏終其一生未經任何學術訓練,離世後遺下一個龐大的藝術史檔案,其文獻資料包括對香港文化歷史至關重要的材料,以及他為香港內外的逾二千五百場展覽拍下的攝影紀錄。夏碧泉的作品及文獻資料曾於上海雙年展(2016)、新加坡雙年展(2019)以及大館當代美術館「咫尺之內,開始之前:隨意門及其他足跡」展覽內展出。夏碧泉收集的文獻資料對及後香港藝術史書寫舉足輕重。

 

Grace Samboh

Grace Samboh認為每個人至少需要三個自己。透過研究、寫作和策展工作,她對周圍藝術界的現有元素進行研究,因為她認為印尼缺乏藝術基礎設施(尤其是國有或國營的藝術基礎設施)的說法已經過時了。她認為策展是理解和創造並存。她為Hyphen— 成員並與 RUBANAH 地下中心有緊密合作。

 

Ruhaeni Intan

2019 年,Ruhaeni Intan的第一本小說《Arapaima》由 BukuMojok 出版,開啟了她的小說家生涯。她也曾在 Tirto.id 等多家媒體擔任自由撰稿人。她對文學的熱情使她參與了以女性主義為基礎的文學團體 Perkawanan Perempuan Menulis。現在,她正在準備她的第三部小說,同時繼續在已經佔據她靈魂的小說和非小說文本之間徘徊。 2023年,她成為Hyphen的一員。

 

Mike Fok

Mike Fok(@mikefokjazz,香港出生)與宜興紫砂壺的初遇始於一場難忘的茶聚——他驚異於紫砂壺如何讓陳年普洱與岩茶的香氣層次昇華,締造出真正的味覺盛宴。正如他熱愛戲劇與爵士樂一般,他對紫砂壺的痴迷很快轉化為終身的探索實踐,亦從不滿足於書籍或網絡論壇的簡單答案。他專注於宜興一廠時期(1958至1998)的紫砂壺,通過深入深圳、廣州、上海、宜興本地乃至泰國與日本的實地考察,系統化地研究其泥料、形制、工藝、款識與窯火五大核心要素。在Mike眼中,這些器物不僅是沏茶工具,更是承載時代精神生活與審美意識的藝術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