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 Site藝術空間隆重推出由 策劃的大型巡迴展覽《一獸、一神、一線》。展覽由「亞太」區域間的聯繫及觀念的流轉,交織而成。在地圖系統中,這一通常被稱為「亞太」的區域向來擁有多重定義,而置身於當代藝術展覽時更顯得難以詮釋;本次展覽所欲探索並試圖梳理的正是這樣的地文合集。關於「亞太」區域的歷史故事在南亞及東南亞地區流傳已久。早在南島世界時期,便發展出僅次於歐洲殖民版圖規模大小的海上世界,而本次展覽正是將此早期的南島世界作為一個臆測和想像的地理範疇。這些流動的世界在現代的摧毀浪潮中、在當代性堅硬的岩層下相互重疊衝突、難以辨識,但它們仍舊是更替此殖民座標區域的重要支柱,而其演變的進程也正是此次展覽的精心呈現。
展覽著眼於當今世界面臨的重要問題:包括過去數十載塑造了全球化的西方自由民主理想,開始失去大眾的信心。在此一區域以及西方權力中心裡,挑戰自由主義共識和平行西方現代性敘述的嘗試正逐漸展開。我們需要問的是,在這個推動世界數十載的統一理想失落之後,會是什麼?這一理想是否還有什麼值得我們捍衛和保留?當代藝術一直是全球化驅動下一具有優越性的表達方式,它時常透過呈現區域性的展覽來矛盾地服務全球化,而這正是本次展覽拒絕表現的模式。在全球化信念崩塌並對當代藝術共識造成威脅的當下,展覽嘗試思索的是如何在政治與意識形態碎片化的同時與不同的立足點進行交涉?在當代藝術的意識形態基礎被質疑的今天,作為當代藝術語言的美學基礎該何以為續?不同甚至相悖譜系的意見如何在一個展覽中共處?
《一獸、一神、一線》仰賴語言的多樣性和引據來進行回應,包括結合來自不同歷史、文化、地理背景的藝術家的創作,尤其是那些致力於重塑今日物件形態、譜系意義的聲音。而與之伴隨的是以調查研究為手法,將藝術製作中的形態、內容和政治立場作為證物和參考的其他創作。織物在此成了貫穿展覽主線的另一種美學語言,它們以不同的形態呈現於各種藝術表現之中,並書寫著自身的歷史脈絡與層次。織物不僅作為串聯不同文化空間的材料和語言,亦在藝術史的書寫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是為開創平行於歷史學進程的一個可能的場域。它們在協調空間和語境的關係中呈現出不同的姿態,因而某種程度上成了藝術家個體逃逸的一種方式。將織物列入民族誌敘述的討論,也使其成為挑戰民族學方法論的爭辯戰場。儘管展覽呈現著多元的立場,《一獸、一神、一線》並不意在獵奇或是介紹來自邊緣地區的藝術家,反而是在此已然碎片化、無中心的藝術世界建立實踐的起點。
在展覽提出的諸多議題中,最為顯著的是漸趨政治化的宗教結構和擴張,尤其包括薩拉菲伊斯蘭教、法西斯佛教、種族主義法西斯印度教以及復興主義福音基督教,這些宗教的發展不僅只在亞太地區,也同時蔓延並吞噬著世界其他角落,成為導致西方現代性危機的原因之一。以這些錯綜複雜的仇恨情緒為基礎,展覽中的作品分別著就不同面向進行探索:伊斯蘭恐懼症在不同區域的具體體現;移民及難民流動的當代浪潮如何在延續古代貿易的歷史牽引下,被操弄成民族主義崛起的藉口;另一些則透過新興全球流行詞彙探討神聖性的複雜面貌。
未完成的去殖民進程和本土身份的復甦是挑戰著西方霸權(以及當代藝術)的一股全然不同的力量,展覽的主題以及對藝術家的美學挑選亦依附著此一傾向。《一獸、一神、一線》探索著不同的知識系統、視覺世界,並思考代表南亞及東南亞原住民社群背後的經濟與道德問題;在關於社會兩極化和排斥性的討論中,原住民社群時常是被邊緣化的。展覽中可見藝術家追溯殖民主義的歷史痕跡,以及它們在當代霸權主義的衍生。在現今社會中,文化與環境的消長仍舊持續地分解著地貌、社群及整個世界,尤其是那些被極端邊緣化的原住民群落。
展覽由達卡藝術峰會、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和華沙現代美術館聯合舉辦,並於2018年2月假達卡藝術峰會首次展出。
展覽於2018年巡展至以下兩個合作機構:
仰光TS1
2018年6月6日 – 6月22日
緬甸仰光
現代美術館
2018年7月20日﹣10月7日
波蘭華沙
Para Site 藝術空間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術發展配對資助試驗計劃」的資助。
Exhibition Supporter: RC文化藝術基金會
Logistics Partner: G4S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Media Partner: My Art Gui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