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
國際研討會將試圖擺脫其遙遠的起點。一百年前,包浩斯設計學院為設計和藝術及其在社會中的作用提出了一種新視野和一種新的教育模式。過去的一個世紀見證了包浩斯理念在世界各地以眾彩紛呈的面目出現,常常與其掙脫桎梏的初衷相悖而行。誠然,這種理想已成為歐洲在過去幾十年裡統領世界的工具,被殖民者用以組織及剝削,並成為藝術領域內歐洲中心主義的一種最後語言。本次研討會試圖梳理這一複雜的歷史,然而它更加希望通過設計,教育和反教育,交換和傳達視覺世界的形式(它們曾受海納百川的影響,創造了一種不同的國際主義語言)。本次會議圍繞 發起的 計劃展開,旨在挑戰並抵制根植於設計實踐,理論和教學中的新殖民權力結構。本次合作將分別在德紹/柏林,金沙薩和香港展開,共創一個解構傳統的對話平台。10月10日研討會首日,藝術家兼工程師探索和記錄菲律賓及其散居地的民俗文化的組織。藝術家 將會把來自盧旺達的哲學文獻首次以英語呈現。而說唱歌手、唱片監製 則會介紹口語藝術協會——一個由當代領先說唱歌手們建立的組織。
將會圍繞印尼當下藝術團體展開討論。文化工作者 將會向聽眾介紹「勤勞好看」,一個致力10月11日,策展人、寫作者兼教育者
將會重新審視全球政治中經民主選出的右翼人物,以便將權力架構重新解讀。策展人 將探討「後藝術」時代。教授兼寫作者 會將討論聚焦於當下「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人類與動物間的關係。藝術家、講師 則會將現代主義的起源故事放置於印度洋並由此展開話題。最後,教授 會向聽眾介紹其籍貫所在地——巴納巴島。來到研討會最後一日10月12日,
教授會將泰皇內閣視為一個「酷兒烏托邦」展開探索。 教授將剖析多數為殖民者建造的戰爭紀念碑及其於當下的意義。教授 將慨嘆為何一班馬來半島的魔術師會被學術界完全漠視。藝術家 將思辨東南亞神獸的歷史。最後,獨立藝術家兼策展人 將介紹美拉尼西亞女性紋身為研討會畫上句號。是次研討會免費對公眾開放。
是次研討會由
策劃, 統籌。